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地区 > 厦门 >

2020厦门自考-《影视文学》章节考试重点:第三章(2)

时间:2020-07-11 17:46    福建自考网 - 福建自学考试网    点击:  次

 

(一)电影叙事文体的建立

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了他们拍摄的一些电影短片,这被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电影也就成了有史以来个拥有确切“生日”的艺术种类。作为电影的发明者和早的电影作者,卢米埃尔兄弟在电影文体生成史上显然具有无可替代的开创性作用。

卢米埃尔兄弟摄制的影片长度为17米,可以放映一分钟左右,他们以“从实地捕获的自然景象”为自己的拍片方针,其影片几乎全为室外摄制,真实捕捉和记录了现实生活的即景,使电影成为"一种重现生活的机器”。影片包括《工厂大门》、《火车到站》、《婴儿午餐》、《水浇园丁》、《烧草的妇女们》、《出港的船》等,题材多取自工作生活场景、家庭生活趣事、自然风光、街头风景等。

然而卢米埃尔兄弟毕竟是科学发明家,而不是艺术家和娱乐制作家,他们更关注的是电影的照相物理本性——客观实录,把电影变为一种娱乐活动的是另一位法国人士——乔治,梅里爱。

1902年,梅里爱拍摄了他“艺术创作的全盛时期”的代表作《月球旅行记》,片长260米,可放映16分钟,由三十个场景组成。

1907—1908年是世界电影业获得大发展的时期,可是却出现了严重的观众危机,人们正在远离电影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题材缺少创意,除了少数几部影片外,大都单调乏味。     于是,使出现了以所谓“艺术影片”为旗号的制片公司。

法国的“艺术影片公司”于1908年拍摄了《吉斯公爵遇刺》。

格里菲斯的贡献在于改变了电影的构成单位。在他之前,构成影片的单位是戏剧的场景——摄影机方位固定不变,通常一部影片就是一个场景,篇幅长的影片可能会有若干个场景。但是格里菲斯的影片的构成单位变成了镜头:由若干个镜头组成一个场景,再由若干个场景构成一部影片。这样,格里菲斯奠定了电影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基础。

格里菲斯对电影表现手段的探索,便电影成为具有独立”文法修辞”的新语言,在此基础上,他建立起电影叙事的成功典范,将电影真正带入了成熟的叙事艺术阶段。

1915年,格里菲斯摄制了影片《一个的诞生》,表现美国南北战争和解放黑奴运动的历史事件。

1916年,格里菲斯拍摄了另一部经典之作《党同伐异》。影片包括四个部分:“巴比伦的陷落(公元前539年)”、“基督的受难”、“圣巴戴莱姆教堂的屠杀(1572年)”和“母与法(1912年)”。格里菲斯创造性地运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把时空相距甚远的不同活动编辑在一起,让四个故事交替出现。   

格里菲斯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一方面他汇集了当时电影叙事的各种技法,另一方面他也承袭了传统叙事艺术的基本模式,特别是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和狄更斯的小说的深刻影响。

〔二)个人化电影创作

格里菲斯创立了环环相扣、因果关联的戏剧化叙事模式,这是他对电影文体的重要贡献;其实,格里菲斯也开启了个人化电影写作的先河,他试图使电影由一种具有强烈情绪感染力,但缺乏思想深度的叙事手段,改变成可体现深刻哲理的艺术创作,这突出表现在他的代表影片《党同伐异》上。

20世纪20年代,欧洲出现了次电影文体革命——“先锋派”电影运动。“先锋派”电影的出现首先是受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以尼采、弗洛伊德等人的学说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是反传统,主张个性自由抒发,表现心理现实。“先锋派”电影文体的突出特点是其背离常规、骇世惊俗的艺术品格,直接对立面便是当时占领欧洲电影市场的美国商业影片。

“先锋派”电影包括“纯电影”、“达达主义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表现主义电影”等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创作流派。

尤其以爱森斯坦的“理性电影”为突出代表。

爱森斯坦(1898—1948)主张,电影艺术的目的不在于形象地表现现实,而在于表现概念。他认为:蒙太奇——就是镜头内部的冲突,是由两个并列的镜头冲突所产生的某一概念从而造成有目的的主题效果。在他的蒙太奇观念中,镜头不是元素,而是细胞。镜头——细胞内部的造型动势:视野广狭、体积大小、数量多少、景深远近等等经过不断积累而相互撞击冲突,便会突破自己的四角形细胞膜而分裂与再组合,从而形成一个新的质。

《战舰波将金号》(1925)是爱森斯坦实践自己的蒙太奇理论的杰出文本。影片具有史诗般的格调:主题重大,冲突鲜明,结构精巧,激情澎湃,充满了诗情画意。

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经典影片还有普多夫金的《母亲》(1926),改编自高尔基的同名小说。

扫码关注
返回顶部